什麼是佛教
釋迦牟尼佛的言教:
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但在其生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而未來也將有佛出生,現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故佛教不以為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著無數的佛陀,且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主要指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也都有成為佛陀之可能。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而眾生則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人與聖人雖有所不同,但於佛性上是一律平等的。
佛教的教理、教義深宏廣博,言語只能譬喻,難以闡明,體驗者自能深知真實不虛。對佛教教義作最簡單的總結則是,佛陀的教育出發點只有一個——苦的止息,趣(趨)向涅槃寂靜。就細而言,佛教的共同承認的基本教義爲三法印(或三相)、四諦、八苦、十二因緣、四念處等,又有《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概括。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四法印的說法。
所謂苦,是因為一切有為法終將消亡,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表現,緣起時則生存,緣盡時則消亡,故萬物都是暫時的、可分離的、沒有實體的,即所謂空性(並非空無不存在,而是性空,性質是空的),而一旦執著攀緣認為是永遠的、不可分離的、有實體的,則終會在萬物毀滅時感受到痛苦。眾生因為一念無明,執著於虛幻,執著心如水流相續不息,故痛苦地沉淪在生死輪迴不能出離。為了滅除苦的發生,脫離六道輪迴,佛陀闡述了解脫道、菩薩道兩大修行之道,解脫道修行的是不成佛的解脫生死之道,菩薩道修行的是成佛的解脫生死之道。解脫道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聲聞乘是以修成聲聞四果的阿羅漢為修行目標,緣覺乘是以未來在無佛之世修成辟支佛為修行目標。走菩薩道的菩薩乘修行者則需發願未來在無佛之世成佛,願意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期長度,期間不斷在六道生死輪迴,以四攝六度普濟眾生,並逐漸累積達到足量的波羅蜜,最終證得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成為天人師佛世尊兼阿羅漢(參見如來十號)……等等資格於一身。北傳佛法體系中有極為大量的菩薩道內容,南傳佛法體系中亦有南傳菩薩道,但內容比北傳簡單許多,兩教派之間亦有不少說法存在不同。北傳佛法體系中的菩薩乘之中還有一些分支內容,認為無需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講求頓悟成佛或即生成佛,這兩種速成方法分別是漢傳佛教禪宗或藏傳佛教密宗(所謂的金剛乘)大圓滿法中的主要法理、教義,但一般認為這樣即生所成之「佛」並非究竟圓滿的佛。
離苦的修行方法具體來說有很多,可以概括爲戒、定、慧三學、八聖道和三十七道品。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甚麼?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
三寶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門法,也是包羅萬象,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根本法。
三乘佛法,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皈依三寶。
但此皈依並非初入佛門的人所理解那種粗淺意義的皈依,而是由內心真誠的面對自己本性,對於佛及佛法所包含的本源、道路、目標等在內的深層意義上的思想信念皈依。
所以許多的藏傳佛教大師曾說:『佛教從入教、發心到成佛的整個過程都是皈依』。
所以皈依的意義為:
誠信三寶,歸靠求助三寶,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為導師以聖潔的僧眾為修行的榜樣。
『藏傳佛教』與『藏密』之不同
『藏傳佛教』與『藏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藏傳佛教包括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兩部分顯以『三藏』為經典,教授戒定慧三學,成就顯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續』為經典,教授四部瑜伽,成就密宗雙合七支持金剛佛。雖然雖然藏傳佛教從總的方面來看,都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結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噶當派主修菩提道,不倡學密;薩迦、噶舉、寧瑪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魯派主張顯密並舉,因此以藏密來稱呼藏傳佛教並不確切。
『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此話對嗎?
此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前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觀念,代表生命流轉的過程。
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過程和部分眾生從流轉中解脫昇華的特殊過程。
而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未來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苦樂處境而不追溯前世因緣,是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便表現在這類問題上。
佛教來世的幸福並非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世的道德行為上的造福行為。這種行為為利己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於現實,有利於自己及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為。
修密法需要具備甚麼樣的條件?
大乘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兩大部分,顯法是基礎,密法是上乘修持,所謂『無顯不入門,無密不成佛』。
密法被稱為『快速成就法』,不只密法本身有許多特殊方便修法,而且對修行者的智慧、品行、素質要求很高也是一個原因。所謂:『法的層次高,要靠人的層次高』。
學修密法首先必須具備的三個先決條件:
一、 必須信仰佛法誠心皈依三寶。連顯教之門都未入何論入密教之門?
二、 必須具顯教學修基礎。否則學密如空中樓閣。顯教學修基礎就是阿底峽【道燈論】及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若沒有學習菩提道的全部內容,最低限度要學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見等佛法三根本。必須在充分認識人間無常,世間充滿弊病,報應不爽等中、下士必修的基礎上激發出出世心和慈悲發心,修舍、戒等般若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學修緣起性空大慧,有紮實的顯教基礎。
三、 學修密法前須經合格的灌頂。『灌頂』一詞代表授權、傳法。傳法包括菩薩戒和密宗戒、傳授修煉程序和具體方法。『合格』指合格的灌頂上師和傳承、合格的儀式等。在得到合格的灌頂基礎上,嚴守戒律,在上師的指導下,嚴格依法修持,方能獲得成就。
為甚麼說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種實證經驗為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
佛曾對弟子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鍛、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為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的信從;不許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眾越愚越好。因為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的教理,因此要裝神弄鬼、故弄玄虛來博得群眾的信仰。
佛經中的一些說法如元子論、相對論、事物源起論、天常論等等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都已經證實。有些原理雖然以感性為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合理的、合乎邏輯的證明。
所以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人說:『藏傳佛教寺院是靠錢求學的,沒錢的人學不了法,只能當苦工。』情況是這樣的嗎?
這是歪曲藏傳佛教學制的宣傳,沒有比這種說法更可笑的!
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有許多赴印度、尼泊爾的高僧獻金求法的事例,但並非他們貪財賣法,而是為了顯示密法的珍貴和引起世人對以黃金換取來的密法的重視。
但在藏傳佛教的寺院裡,對學生從不收費。進入各寺院聞思學院的學生,根據學僧的水準,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選擇。學院外的傳法灌頂師,可以自己選擇,但並不用花錢。有些社會地位高、供養多的上師反而還拿出供養的錢來資助學僧求學。如果要靠錢求學,那像宗喀巴、一世嘉木樣、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學的千萬僧人永遠也登不上大善知識的成就。要想瞭解藏傳佛教寺院的學制和學僧求學的情況,就要查閱各大寺廟的歷史文獻和活佛名僧的傳記,不能相信此種別有用心的宣傳。
學佛的人可以經商嗎?
佛教徒可以經商。
而且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不論做甚麼事,都要堅持佛門人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守法紀,要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眾,為害社會。凡經商都是為了謀生和營利,沒有營利不會經商。但要把握在道義上及法律上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會變成惡化,並招來惡報。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甚麼?和其他宗教有何區別?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大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緣而形成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成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無一剎那的永恆,在剎那之間有著生滅的變化,生即是滅。
『有漏』的『漏』指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煩惱為諸苦之根源。
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不依因緣的獨立自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眾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
『涅盤』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轉回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人間嚮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爽,珍惜難得的人生,皈依三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想要常樂,就要脫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盤,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轉回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眾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為報父母之恩,放棄自己的苦樂,盡心盡力,為眾生的利益服務,為最大限度的利樂眾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我諸惡莫做,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益眾生。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差別是別的宗教信仰上帝,認為上帝是萬象眾生的創造者、造物主、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為眾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三寶的啟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