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觀禪修直貢噶舉堪千尼瑪蔣稱仁波切:止觀禪修
特別邀請直貢噶舉堪千尼瑪蔣稱仁波切在「寶積林居士林」弘法,舉辦兩天「止觀禪修」課程
114年5月6日(二)、5月7日(三)
主講人:直貢噶舉堪千尼瑪蔣稱仁波切
主講人簡介:
直貢噶舉堪千尼瑪蔣稱仁波切
西元1976年出生,1986年於直貢噶舉門下出家,1992年在直貢噶舉的主寺—蔣秋林寺學習佛理一年餘。1994年,入學印度比爾宗薩佛學院,跟隨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堪仁波切貢噶旺秋學習印藏兩地的佛學理論7年。
2002年,直貢噶舉法王籲請堪布回到蔣秋林寺執教,於是在得到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堪仁波切的首肯後便到職授課,至今已執教長達15餘年。這些年來除了在佛學院講經授課,從2005年開始亦會定期到西方國家給予信徒和一些翻譯員講課。
自2008年起,每年利用學院暑假期間前往世界各地的共修中心處理事務。於2013年,直貢法王升堪布為直貢主寺的第二代大住持。此後每年會有將近6個月的時間駐於佛學院講經授課,3個月的時間駐於歐洲「密勒日巴禪修中心」為直貢法王所創辦的「蓮花戒翻譯中心」,負責翻譯事宜和教學。目前於直貢法王新啟動的「舍衛城佛教文化節」項目裡,負責法會相關的活動。現在,他亦是「國際直貢噶舉總會」的副主席。
--------------
「止觀禪修」
止觀是一種修定的方法,「止」是心念止於一境,「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觀」。
初修禪定的人,普遍遇到的兩大困難就是散亂和昏沈。首先面臨的是心境的浮動散亂,再來是模糊昏沈,而修觀可以對治昏沈,修止對治散亂。當慢慢克服了散亂心和昏沈心,便可逐漸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圓明的境界,這也才是大乘禪的目的。
在兩天課程中,仁波切幫大家擷取了在「噶舉」禪修中,簡單扼要的重點:
在身語意中,「心」是思維是最重要的;
比起其他宗教的修法差別,其他宗教多比較偏向身體與語方面修持,佛教則更加注重心的修持。透過內心思維的改變,從這樣的差別上,佛教稱其他宗教為「外道」,佛教為「內道」。
外教在身體、語的修持看似艱難、辛苦,例如印度教;但是在佛教的修持中,更困難的,是如何在心中升起佛陀見解的「了悟」。這種內心的修持叫做「佛教」。
「心如何安住?」
例如:在黑暗的房間點一盞燈,如果有風從縫隙吹進來,即使是微弱的風,讓燈搖晃,也無法點出百分之百的光明,因為晃動了!
燈受到風的影響,猶如心受到念頭的影響!
在身語意(心)的配合下,才是「善的修行」,舉例密惹日巴與西藏商人的真實典故;商人做了自己每日2–3小時的修行,但卻心想著如何做生意賺錢……….
密惹日巴開示…心的重要
因此,我們要學習「止」的禪修。如何將心安住在修行上,這就「止」的功夫了。
如何才是佛法修持者?
如果在當下修持可以將心用在善法上,這才算是佛法修持著。例如
念誦皈依文、經文和倒供水、心要與其當下修持同在,在用心的同時才能改變內心。
為什麼手持轉經輪會有功德?
為什麼要順時針轉不能逆向?
為什麼不能不轉只有手握著?
這些為什麼的要求,都是在穩固我們心中的的「念知」,不被念頭、煩惱所影響。專心持咒、念誦之後才能升起功德利益。因此轉經輪是一個方便的法門。
所以「禪修」也是堅固內心的一個方法。
ㄧ、「心住」階段:將心放在所依、所緣境上,例如心就像,綁在佛像上的木樁,緊緊的綁住;一次一次的將出走的心一次一次地拉回來,需要很多次很多次的重複練習…….
二、「續住」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努力,「心住」時間稍微可以安住長些,變成一串,或是斷斷續續,就是第二階段。
三、「迴住」階段:無意識下出現念頭跑掉,馬上把它拉回來。這種拉回的力量就是念知的心。「念知」就是時時刻刻知道在做什麼,將心拉回到專注的善行上。譬如用韁繩控制馬頭的方向,取其「迴轉」的意思。
四、「昏沉」階段:雖然看起來心已經安住了,但是還有細微的問題在其中。這些細微就是昏沉。例如小魚在水裡頭,不會起大波浪但仍起微小波紋。
五、「能調伏」階段:那夠感覺到第四階段的昏沉,感受安住但是心不是那麼清明,從而升起心念,「我要把昏沉調伏掉。」,在這個階段可以調伏心中的昏沉。
六、「能寂止」階段:譬如:在禪修時想到父母親的慈愛,不是因為貪嗔疵所產生的念頭,是屬於是非煩惱的吊舉。這時候應該提醒自己,現在在禪修,別想這些,馬上回歸心的安住上。這種臨時性起念頭的吊舉,是一種障礙。
七、「究竟能寂止」階段:安置在第六階段之上。但貪嗔疵、愚痴的念頭。會在心在安住中,找隙縫鑽出。這是憶念煩惱的過失,馬上遮止它,不讓它升起。例如:煩惱會先以我的「好朋友」方式出現,待依賴成形,最後變成傷害我的人,用這種方式憶念煩惱的過失,息止當下所升起的煩惱,再次回到所緣處的修持上。
八、「專一/專注」階段:在瞭解念頭與煩惱的過患,瞭知的狀況下去遮止與斷除,透過念知的心念一再地回到所緣處上,這樣反覆練習,如果念知力量沒有衰減,便能讓安住維持一小時或數小時以上。
九、「平等住」階段:透過長時間練習,每天練習,讓心習慣後;有一天會發現,我的心會…..自然而然,隨時隨地,輕鬆地安住下來。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將心安住所緣處。
十、「聖觀」:經過前面九階段,而後更進一步止觀的部分。觀,有很多不同的觀。噶舉派是觀我們的心。心在哪裡?形狀?顏色?內容很多,以心為對象觀察心的本質,就是聖觀的內容。
仁波切的發願期許大家:
心不要被念頭影響、動搖,修持「止」的功夫,剛開始雖然很難,譬如開飛機…….熟能生巧,一點點會了,就開始不覺得難了。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期待大家下次有機會見面、都會有「止觀」,阿彌陀佛。